人工智能 频道

一周智数盘点:格灵深瞳成功上市|AI期刊出版和引用中国均第一,TF开源库最受欢迎

  2022斯坦福AI指数发布:AI期刊出版和引用中国均第一,TF开源库最受欢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挂牌成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发布《AI框架发展白皮书(2022年)》;福建大数据交易中心落地长乐;中国平安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跃居至全球首位;格灵深瞳成功上市;百万奖金,2022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算法挑战赛火热开启

  业界

  2022斯坦福AI指数发布:AI期刊出版和引用中国均第一,TF开源库最受欢迎

  一年一度的斯坦福「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来了,过去一年,全球 AI 领域又有哪些热门趋势和动向呢?

  在人工智能领域,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人工智能指数(AI Index)是一个追踪 AI 动态和进展的非营利性项目,旨在全面研究 AI 行业状况,旨在促进基于数据的 AI 广泛交流和有效对话。

  刚刚,AI Index 正式发布了 2022 年度报告。

  2022 年度发布的报告要点可总结为以下八点:

  1. AI 领域私人投资猛增,投资集中度加剧。

  2. 美国和中国主导了 AI 跨国合作。

  3. 语言模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但也更有偏见。

  4. AI 伦理的兴起无处不在。

  5. AI 变得更负担得起,性能更高。

  6. 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7. 关于 AI 的全球性立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8. 机械臂越来越便宜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挂牌成立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为深化研究与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数字经济新动能壮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于3月15日在京挂牌成立。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步文与中国铁塔北京市分公司总经理包立明共同揭牌。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产业协同作用,推动贯彻实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组织做好合作研发、技术攻关、信息交流、资源协同、标准规范制订、行业自律等工作;协同发挥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产业链各方优势,搭建人工智能与通信行业合作共享交流平台,实现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市场交融,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研究跟踪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组织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反映企业诉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组织相关单位推广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会员单位之间的合作。

  据悉,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单位涵盖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IT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发布《AI框架发展白皮书(2022年)》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发布《AI框架发展白皮书(2022年)》(以下简称《白皮书》),对正在快速兴起的AI框架技术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梳理了全球AI框架发展的现状,并对AI框架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白皮书》指出,AI助力当前经济社会步入智能经济时代。世界正在进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发展的重塑时期,人工智能作为其中重要的使能技术,对激活实体经济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对构筑国家科技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成为全球各国新的科技热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重要抓手与着力点。未来十年是全球发展数字经济、迈入智能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着力发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将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

  作为人工智能开发环节中的基础工具,AI框架承担着AI技术生态中操作系统的角色,是AI学术创新与产业商业化的重要载体,将助力人工智能由理论走入实践,快速进入场景化应用时代,也是发展人工智能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重要性的不断凸显,AI框架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焦点之一,引起学术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定义上看,AI框架是AI算法模型设计、训练和验证的一套标准接口、特性库和工具包,集成了算法的封装、数据的调用以及计算资源的使用,同时面向开发者提供开发界面和高效的执行平台,是现阶段AI算法开发的必备工具。AI框架能够给开发者提供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学操作,把复杂的数学表达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计算图,自动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一个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解决机器学习中分类、回归的问题,实现目标分类、语音识别等应用场景。

  《白皮书》认为,AI框架技术刚刚兴起,无论是在技术演进、开源生态、市场格局,还是应用赋能、推广辐射等方面,AI框架的整体生态还远未成熟。软硬件协同、开源打造、开发者推广、关键领域赋能等方面,将为AI框架生态成熟升级提供重要助力。

  在软硬件协同方面,AI框架技术应从硬件适配向算子接口标准化演进。为应对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态面临的多样化、复杂化、碎片化的挑战,业界亟须推进AI框架硬件适配、算子接口标准化工作。鼓励AI头部企业通过AI框架与底层AI芯片适配逐步构建标准化硬件接口,驱动硬件厂商主动适配AI框架,从AI芯片主导适配向统一硬件接口主导适配转变。支持研制统一的AI算子接口标准,通过屏蔽不同的底层硬件架构细节,制订标准化的开发接口,为AI技术研究、软硬件研制和应用开发提供统一规范。

  在开源打造方面,业界应加速推进融入AI的基础设施布局落地。《白皮书》认为AI基础设施是以“数据资源、算法框架、算力资源”为核心能力要素,以“开放平台”为主要赋能载体,能够长期提供公共普惠智能化服务的基础设施。鼓励AI框架主体通过融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公有云以及AI应用开放平台等,对外提供AI能力服务,如各大中城市主导建设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有利于夯实底层AI 开发能力。

  与此同时,要支持深度赋能大模型及科学计算。支持AI框架主体钻研科学计算基础研究领域,通过深度赋能超大规模AI融入科学计算领域,实现AI框架的快速发展。超大规模AI是近两年AI持续变革的核心动力,而AI融合计算则是AI走入各学科领域的关键支柱,两者均是各国基础科研领域发力的新高地,也是新的科学装置。超大规模AI与AI融合计算向AI框架提出更高要求,从性能、准确性、时效、能耗等多维度,推动AI框架在技术上持续完善升级。同时,AI框架需要主动融入超大规模AI与AI融合计算领域,开展AI创新应用,从而为生态层套件和模型库提供丰富的资源。

  福建大数据交易中心落地长乐

  长乐数字招商又迎来重大突破!记者17日获悉,注册资本1亿元的省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正式落地长乐。公司将建设和运营福建大数据交易中心,计划在4月底之前完成第一笔交易。

  长乐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省大数据交易公司作为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省级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运营主体,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机构和授权运营主体,未来将成为全省数字经济企业的上游。省大数据交易公司的成立,将构建起我省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之间的桥梁,对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开发运营体系,打造福州新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至关重要。

  省大数据交易公司的落地,对长乐乃至福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助力健康医疗等大数据产业破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形成。

  记者了解到,福建大数据交易中心不仅提供大数据交易,而且提供大数据清洗建模分析、大数据定向采购、大数据平台技术开发等与大数据交易相关的增值服务,将真正实现“数据变金山”。

  当前,长乐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约9.5%,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已建及规划建机柜超6.5万个,是全省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数据中心;超算中心GPU和CPU使用时间分别增长30%、25%;云计算数据中心被工信部列为2021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典型示范案例;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福州)解析量突破1亿次,标识注册量突破4000万。依托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引入中电数据、数字云计算、贝瑞基因、网龙网络、湛华科技、达华智能等龙头企业,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200家,实现营业收入501.7亿元,税收7.8亿元,初步形成“云大物智链”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

  “为进一步做好‘开门稳’‘开门红’工作,长乐区克服疫情影响,全力筹办福建省数据要素与数字生态大会。大会作为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不仅将启动福建大数据交易中心,完成第一笔大数据交易,还将签约一大批数字经济产业大项目、好项目,签约金额在百亿元以上。”长乐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美媒:尽管人工智能竞争被大肆宣扬,但中美仍组成“好搭档”

  如今,尽管有关美国与中国竞相争夺人工智能(AI)发展主导权的说法甚嚣尘上,但事实证明,两国研究人员正在相互合作,而且合作很多。

  3月1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一份有关全球AI研究与投资现状的新报告。报告显示,尽管全球各地的许多AI研究人员都在共同工作,但在2010年至2021年期间,数量最多的跨国AI研发合作是在美中两国研究人员之间进行的。

  “即使暴发疫情、美中合作受到(美国)上届政府影响,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仍在继续”,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项目的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雷·佩罗特说,“没多少迹象表明这两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对国与国之间的AI合作产生重大损害”。为确定此类跨国研究的现状,研究人员对已发表的AI研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美中两国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的研究数量,不但远超美国与任何其他国家的合作,也远超除美国以外任何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研究人员发现美中AI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当于英国与中国合作发表的AI论文数量的2.7倍——尽管英中两国的此类合作数量仅次于美中。

  即便如此,在2010年以来稳定增长4倍后,2020年至2021年美中的AI研究合作总量略有下降,双方合作发表的研究数量从1万多微降至9660。按照合作发表的研究数量看,其他位居前列的合作伙伴是美国与英国、中国与澳大利亚,以及美国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

  公司

  中国平安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跃居至全球首位

  3月17日晚间,中国平安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2021年年初增加7008项,累计达38420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其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排名从全球第三位跃居至第一位,金融科技、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排名亦位居全球第一位。

  此外,中国平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金融业务。2021年,中国平安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2758亿元,同比增长66%;AI坐席覆盖2158个场景;2021年,全年AI坐席服务量约20.7亿次,在客服总量中占比达84%。

  2021年,中国平安深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态”建设,持续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科技业务总收入达992.72亿元,同比增长9.8%

  格灵深瞳成功上市

  3月17日,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格灵深瞳成功挂牌上海交易所,股票代码:688207,正式成为A股科创板人工智能第一股。

  格灵深瞳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计算机视觉行业和算法技术的早期探索者和实践者,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格灵深瞳的创始人赵勇曾在谷歌总部研究院担任资深研究员,并参与谷歌眼镜的早期研发,在计算机视觉、运算影像学等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的行业研发经验。

  2018年至2020年,格灵深瞳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合计28,308.78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7.37%,而最近三年核心技术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6.66%、95.76%、97.98%。

  作为AI产业化的先行耕耘者,格灵深瞳搭建了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标注、模型训练、模型优选等模块于一体的底层AI技术平台——深瞳大脑,并据此搭建起了核心技术体系。

  此外,格灵深瞳的盈利能力也不容小觑,若扣除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格灵深瞳自2020年起就已扭亏为盈。2018年至2020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1.11亿元、-1.11亿元、0.35亿元,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8632万元,-1.15亿元、1031.69万元,2020年已实现经营性盈利,这使得格灵深瞳成了第一家实现经营性盈利的AI企业。

  2022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算法挑战赛火热开启

  为了推动 AI 技术的应用创新,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打造人工智能的人才交流平台与产业生态圈,去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了首届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

  这是一个足够闪耀、足够宽阔的舞台:在首届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中,15000 多位选手同台 PK,他们来自 528 所中国高校和 136 所海外高校,包括清华、北大、浙大、剑桥、牛津、密歇根、普渡、南洋理工等知名高校。这些选手组成了 13923 支队伍,其中港澳台及海外参赛队伍比例超过 30%。

  今年,又有哪些 AI 新星将会来到大赛的舞台,秀出自己的强悍实力?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主办,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和京东零售联合承办的「2022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算法挑战赛」报名通道已开启。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