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广东一位医学博主“孤芳自赏”在网上发帖,称自己被患者用DeepSeek这一人工智能工具质疑治疗方案,引发了一场关于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热烈讨论。截至23日14时,该帖已收获15.2万点赞,近3万条评论,以及1.1万次收藏,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博主“孤芳自赏”在视频中透露,自己在被患者用DeepSeek的查询结果质疑后,不得不重新查阅指南,才发现指南已经更新。这一经历让他感慨万分:“天都塌了!”然而,他并不是唯一一个遭遇此类情况的医生。评论区中,不少有医疗经验的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经历。网友“会隐身的大娃”回帖称,自己在门诊给患者解释完病情后,患者却拿出DeepSeek的查询结果与他核对,结果两者一致,患者还夸他专业负责。这位网友半开玩笑地说:“感觉离下岗的时间不远了。”
DeepSeek这一人工智能工具,似乎在医疗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医生博主晒出了与“孤芳自赏”相似的遭遇。2月16日,博主“幻空°”,即深圳某医院的孙医生,发帖称自己在门诊时遇到患者拿着DeepSeek给出的处方建议要求开药。孙医生表示,从治疗灰指甲的角度来看,DeepSeek给出的处方是靠谱的,但关键是诊断。他最终给患者开了药,但晚上回家还是问了DeepSeek,遇到患者带着其诊断方案要求开药该怎么办。DeepSeek给出了7点建议,强调要与患者沟通,告知用药风险。
随着DeepSeek在医疗领域的逐渐普及,多家医院或医疗机构已经接入这一人工智能工具。据“阜阳发布”本月21日消息,阜阳市人民医院已与中国联通阜阳市分公司达成合作,成功实现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这一合作不仅涉及使用DeepSeek分析海量病例、发现潜在疾病规律以助力诊疗方案优化,还包括文献智能检索等功能。在患者就诊方面,DeepSeek导诊系统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患者描述的症状,推荐合适的科室和医生,提供最优预约选项等。在医生诊断方面,病理切片通过DeepSeek识别,可以精准筛查癌细胞,减少人为误差。
西安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向记者透露,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医生工作并不是最近一两年的新鲜事物。早在今年之前,他们医院就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软件来帮助医生看片子,这些工具能够发现容易被误诊的病灶,并进行标记和提示,从而降低误诊率。然而,该医生也强调,人工智能工具只是辅助手段和重要帮手,在全过程中最终做决断的还是医生。
社交平台上,不少实名认证的医生发布了使用DeepSeek查询治疗方案的评测视频,其中多数给出了使用DeepSeek看病比较“靠谱”的测评结果。然而,随着AI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规定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就有多处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规定,包括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记者23日使用DeepSeek咨询了疾病的治疗、药物使用等问题,发现DeepSeek都能给出相应建议。但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在回答中会提示给出的建议“仅供参考”并“请遵医嘱”。例如,在询问甲亢药物使用方面,DeepSeek就表示虽然给出建议,但是“请务必以医生的处方为准”。
医改专家魏子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没有处方权的,因此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根据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人工智能工具都不能够给患者开具处方。他同时指出,人工智能如果合理运用,可以成为医生工作的有力助手,比如帮助医生分析片子、分析检验报告、提供诊疗意见以及病历梳理等。但在这个过程中,主导和做决定的肯定是医生,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至少在最近这几十年里,人工智能只能是医生的辅助,而无法替代医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