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庆阳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一块块智慧屏上跳动的数字正悄然改写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地理。上海的设计团队将海量数据上传,一秒钟后,黄土高原的算力中心已开始渲染超精细的3D模型;广东的创意公司通过这条无形的“算力丝路”,将设计效率提升60%。这种跨越3000公里的实时协作,正是“东数西算”工程的缩影——西部丰沛的能源与土地资源,正通过高速网络转化为支撑东部人工智能创新的“数字血液”。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指出:“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而人工智能是其最贪婪的消费者。”据2024年中国算力大会数据,全国算力总规模已达246EFLOPS,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智能算力增速是通用算力的3倍以上。这种爆炸式增长背后,是大模型时代的刚性需求。以DeepSeek R1为例,其训练算力仅为Llama3的1/10,却因用户量7天破亿,反而催生更大规模的推理需求——这印证了经济学中的“杰文斯悖论”:效率提升非但未抑制需求,反而激发出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政策的顶层设计为这场革命铺就轨道。自2021年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到2023年《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2025年300EFLOPS目标,中国正以举国之力构建算力网络“高速路”。贵州建成全球首条400G算力通道,实现38城20毫秒时延互联;天津12.7亿元的算力中心,已为石化、医药等9大产业链破解技术瓶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陆忠华坦言:“算法决定AI的智能上限,而算力决定其落地边界。”
技术跃迁:算力基建的三大核心突破
1. 算力架构革新:从“堆砌硬件”到“智能协同”
算力技术的提升不再局限于芯片性能的简单叠加。中国移动构建的“四算融合”网络(通算、智算、超算、量子计算)已实现全国超100万台服务器的智能调度,算网大脑通过动态优化资源分配,将算力利用率提升30%。浪潮信息联合AMD推出的液冷服务器,通过浸没式散热技术将PUE(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07,同时支持GPU集群的密集部署,单机架功率密度突破50kW,为传统风冷系统的3倍56。
2. 存力与运力的革命性升级
存储能力的瓶颈正在被全闪存技术打破。2025年,中国存储总量预计超过1800EB,先进存储占比达30%,通过全局元数据管理和向量检索加速,GPU利用率提升30%7。运力方面,800G光传输网络和SRv6技术的普及,使国家枢纽节点间传输时延压缩至理论值的1.5倍,边缘节点接入效率提升60%4。以中国电信的“息壤”平台为例,其算力调度系统可将闲置资源动态分配,实现跨域算力调用效率提升20%2。
3. 绿色算力的技术突围
宁夏中卫数据中心通过屋顶光伏与风电互补,绿电使用率已达65%,液冷技术的规模化部署使单机柜能耗降低40%。更值得关注的是“算电协同”模式的创新——阿里云利用气候大模型预测风光资源,动态调整数据中心负载,将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提升至80%。联想第六代“海神”液冷系统甚至实现了98%的散热效率,为万卡级智算中心提供了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绿色算力:一场与气候模型的赛跑
当全球担忧AI将吞噬电网时,中国的解题思路颇具启示。宁夏中卫的数据中心集群,屋顶光伏板与戈壁滩的风机昼夜不息,到2025年,这里65%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PUE(电能利用效率)控制在1.2以下。阿里云更将服务器浸入特制冷却液,PUE低至1.07,这项液冷技术可使数据中心能耗降低40%。这些创新背后,是一场算力与气候的共谋——更精准的气候大模型能预测未来30天的风光资源,而清洁能源又反哺算力的绿色转型。
这场变革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浪潮信息的液冷服务器、宁德时代的智能电网调度、联想与AMD联合推出的高性能低碳服务器,正在构建“算力-算法-能源”的三角闭环。即便如此,挑战依然严峻:当前算力利用率不足50%,高端芯片依赖进口,智算中心如何避免重复建设?IDC建议通过模型剪枝、分布式计算提升效率,而“息壤”等算力调度平台正尝试将闲置算力像水电一样动态分配。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应用层。北京聚集了全国35%的大模型企业,杭州依托阿里云形成“算法-算力-数据”生态闭环,深圳的50万机架算力中心则瞄准智能制造与低空经济。当雄安的交通信号灯通过AI实现30%通行效率提升,当敦煌政务平台借助大模型实现诉求“秒级响应”,算力已不再是冰冷的机房,而是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的神经中枢。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智能算力规模从2024年的725.3EFLOPS飙升至1037.3EFLOPS,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生产关系的重构——从东部密集的“算力囤积”转向全国协同的“需求牵引”,从能耗焦虑到绿色转型,从技术追随到生态输出。正如中国电信的“星辰启未来”所喻示的,当算力网络与5G-A、物联网深度融合,AI将真正渗透至毛细血管般的应用场景。
这场革命的终局或许如IDC预言:到2028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2781.9EFLOPS,推理算力占比超70%,而液冷技术将削减30%碳排放。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AI发展路径——用举国体制破解算力瓶颈,用绿色创新平衡增长与可持续,用场景落地实现技术普惠。这条路或许崎岖,却注定重塑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