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频道

思科报告揭示AI就绪度鸿沟:企业雄心与基础设施债务的博弈

  2025年10月15日,思科发布第三份年度《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直面全球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真实处境。报告指出,尽管绝大多数企业已意识到AI的战略紧迫性,但仅有约13%的全球企业及10%的中国大陆企业被归类为“领导者”——这些企业已全面具备释放AI价值的能力。与此同时,一种被称为“AI基础设施债务”的隐性风险正悄然累积,成为制约多数企业将AI雄心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关键瓶颈。

  领导者与追随者:从试点到生产的价值分水岭

  思科报告将企业分为“领导者”、“积极追随者”、“追随者”与“落后者”四类。在全球范围内,“领导者”虽只占13%,却在AI价值实现的各项指标上显著领先。他们并非偶然成功,而是通过系统化的前瞻规划、严格的投资纪律与全面的组织准备,将AI深度融入业务核心。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总裁兼销售高级副总裁Ben Dawson在媒体分享会上强调:“AI要真正发挥作用,是要真正和价值来进行挂钩。”

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总裁兼销售高级副总裁Ben Dawson

  例如,在全球“领导者”中,95%的企业具备清晰的流程来衡量AI投资的影响力,而在中国大陆整体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33%。更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者”将AI试点项目推进至正式生产环境的可能性,是中国大陆其他企业的4倍;他们实现可量化AI价值的可能性也高出50%。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现实:多数企业仍在追逐价值,而领导者已在实现价值。

  报告进一步指出,“领导者”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展现出更强的战略一致性。他们更倾向于构建灵活、可扩展的网络架构,以支持“始终在线”的AI工作负载。例如,71%的全球“领导者”表示其网络可即时扩展以支持任何AI项目,而在中国大陆,这一比例仅为12%。这种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布局,为他们迎接下一波AI代理(AI Agents)的部署浪潮奠定了坚实基础。

  AI代理崛起与基础设施债务:雄心与现实的碰撞

  报告显示,AI代理正成为企业AI部署的新焦点。全球84%的企业计划部署AI代理,中国大陆这一比例为73%。更有37%的全球受访者及41%的中国大陆企业期望其AI代理能在未来一年内与团队并肩工作。这种部署节奏反映出企业对AI代理提升生产力、优化流程乃至重塑业务模式的强烈期待。

  然而,AI代理的复杂性与自主性,也对基础设施提出了远高于传统AI模型的要求。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反应式助手,而是需要持续分析、优化并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这要求网络具备高带宽、低延迟、高安全性及弹性扩展能力。

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云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业务总经理Simon Miceli

  遗憾的是,多数企业的基础设施并未做好准备。报告首次提出“AI基础设施债务”概念,指那些因延期升级、资源不足或技术妥协而积累的系统性短板。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云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业务总经理Simon Miceli对此阐释道:“这就像是传统债务一样,我们看不到危险所在。” 这些“债务”初期难以察觉,但会随时间推移拖慢创新、推高成本、侵蚀投资回报。例如,在中国大陆,仅29%的企业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GPU算力;仅20%的企业其网络能满足AI工作负载所需的延迟与吞吐性能;更只有17%的企业具备监测或防御AI特定威胁的能力。

  这种债务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盲点。当企业急于部署AI代理却忽视底层支撑,其AI雄心极易因基础设施的脆弱而搁浅。

  安全、治理与可持续性: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的关键

  在AI就绪度的六大支柱——策略、基础设施、数据、治理、人才与文化中,“领导者”展现出全面的准备度,尤其在安全与治理层面,他们将其视为核心竞争力而非事后补救。

  报告显示,87%的全球“领导者”高度关注AI特定威胁(如数据泄漏、提示注入攻击、恶意代理等),而中国大陆整体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33%。对“领导者”而言,安全不是附加选项,而是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部署运营全流程的核心嵌入。这种主动防御的文化,使他们更有能力在AI代理自主运作的环境中维持系统可信度。

  此外,“领导者”在AI治理与衡量机制上也更为成熟。他们不仅清楚如何定义AI成功,更能将AI投资与业务成果紧密挂钩,从而避免陷入“为AI而AI”的盲目部署。例如,在全球“领导者”中,90%的企业已通过AI实现盈利能力提升与营收增长,而中国大陆整体比例为61%。

  随着AI工作负载激增,能源消耗与可持续性也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思科报告提示,企业在规划AI基础设施时,需将能源效率与长期运营成本纳入考量,避免因短视决策加剧基础设施债务。

  结语:就绪度决定AI价值的未来

  思科《2025年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AI的价值并非自动实现,而是源于系统性的准备与执行。当前,多数企业正处于“高雄心、低就绪”的尴尬阶段——他们渴望抓住AI机遇,却在基础设施、安全与治理层面存在显著短板。

  “领导者”的经验表明,成功并非偶然。它来自于将AI融入业务战略而非边缘试验,来自于对可扩展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来自于对安全与治理的坚定承诺,也来自于将AI价值量化并持续迭代的组织能力。

  在AI从问答机器人走向自主代理的今天,企业若不能正视“基础设施债务”的预警,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陷入被动。唯有将雄心与就绪度相匹配,才能真正释放AI的可持续价值——而这,正是所有企业应当从“领导者”身上学习的核心课题。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