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华盛顿特区举行的英伟达GTC 2025回来,整个活动给我的冲击感仍在持续。如果说你想知道科技行业未来几年将驶向何方——这里就是答案。
今年的GTC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发布会,没有过多华丽的新品揭幕,却更像一场战略预演:英伟达不再只是一家芯片公司,它正成为驱动现代经济的基础设施。
尤其是在华盛顿这一站,黄仁勋的基调演讲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未来,它已经落地,并且正在美国本土被大规模建设。
我梳理了几个关键点,带你读懂这次活动背后的深意。
惊人规模:数字背后是算力饥渴
最震撼的数字莫过于5000亿美元——这是黄仁勋预估到明年,Blackwell与下一代Rubin平台将带来的累计收入。请消化一下这个数字。他进一步透露,计划在2026年底前出货约2000万颗这类GPU。
更关键的是,他明确指出,这一预测甚至不包括受出口限制影响的中国市场,仅仅是“西方需求”。这意味着,全球对AI算力的渴求,远未触顶。
英伟达的产品节奏也进入高速循环:Blackwell Ultra 已上市,Rubin 已在明年路线图上。硬件形态也在进化:像 Vera Rubin NVL144 这样的系统,把144个GPU塞进一个机架,而 BlueField-4 DPU 则负责吞吐海量数据。今天正在构建的AI基础设施,规模已超出常人想象。
关键合作:定义下一代科技生态
这次GTC不是英伟达的独角戏,而是一场“联盟交响乐”。
美国政府全力押注:与甲骨文、慧与合作,为能源部建造七台AI超级计算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Solstice”,它将搭载10万个Blackwell GPU。这不只是科研项目,更是国家战略与科技主权的直接投资。
押注6G未来:英伟达向诺基亚投入数十亿美元,从根本上重构面向6G的蜂窝网络。与T-Mobile明年启动试验的计划,说明这已不是蓝图,而是路线图。
企业AI走向实战:从 CrowdStrike 的网络安全到 Palantir 的全球供应链管理,AI代理正深度集成。而优步宣布2027年前打造10万辆基于英伟达平台的机器人出租车,更标志着AI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的跨越。
“美国制造”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一个反复被强调的主题,是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黄仁勋多次肯定当前政府对能源与制造业的政策支持。他明确指出:要在科技上领先,必须在国内重建支持它的能源与工业基础。
而英伟达也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本土供应链图景:
Blackwell芯片将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生产;
组装环节落地德州富士康工厂;
高频宽内存芯片将来自印第安纳州。
这一布局,与过去依赖海外制造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还通过Omniverse平台,帮助合作伙伴设计下一代高效率机器人工厂——一场由AI驱动的工业重塑,正在发生。
量子计算:静默布局未来
尽管量子计算未成舞台焦点,但英伟达并没有忽视这个领域。他们持续优化CUDA Quantum等软件工具,推动经典计算与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这是一种“现在播种,未来收获”的长期策略。
开源力量:红帽的基石角色
作为在开源领域投入多年的观察者,我特别关注今年红帽在GTC中的角色。他们的主张非常清晰:“我们在一起会更好”——而这正是整个AI生态所需要的。
红帽所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再强大的硬件,也需要同样强健、安全、灵活的软件基础。目前,绝大多数AI解决方案都运行在英伟达硬件上,红帽的使命,就是让这一合作更紧密、更可靠。
会议期间,红帽宣布了两项关键合作:
NVIDIA CUDA 工具包正式登陆红帽平台(RHEL、OpenShift 与 Red Hat AI),为开发者提供统一的GPU工具来源;
红帽推出符合STIG安全标准的通用基础镜像(UBI-STIG),英伟达基于它构建符合政府要求的GPU Operator,加速安全合规的AI部署。
我们正在进入“构建AI”的时代
走出会议中心,我更加确信:我们已不再仅仅“谈论AI”,而是进入“规模建设AI”的时代。发生的速度与体量,超越了过去任何一次技术变革。
未来,正在美国、在英伟达与它的生态伙伴手中,被快速搭建。而这一进程,才刚刚开始。
编译:https://www.infoworld.com/article/4086066/nvidias-gtc-2025-a-glimpse-into-our-ai-powered-futu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