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成分,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成分。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式发展,使得很多产业发展方式产生了质的变革。
当前我国AI大模型发展如何?大模型发展将走向何方?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大赛成果发布会现场,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在AI大模型火热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把好发展方向盘,也要装上安全治理的刹车,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我国AI大模型发展按下加速键,算法模型加速迭代,工程化和应用赋能加速落地。”魏凯表示。
在算法层面,大模型的性能不断刷新上限,在复杂推理、视觉生成和多模态理解等方向取得快速进步,为具身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我们也看到,与大模型有着同等智力的小模型也开始崭露头角,兼具低成本和高性能,在端侧部署上有独特优势。在工程化层面,围绕大模型的工程化体系不断成熟,检索增强生成(RAG)、智能体,甚至多智能体工作流等工程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智能应用的快速构建和部署。从应用层面来看,大模型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行业大模型已在金融、医疗、教育、零售和能源等多个行业领域实现了初步应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面挑战,AI赋能安全防护
从百花齐放到场景落地,大模型应用面临哪些挑战?魏凯认为,在模型结构上,目前未成定论。Transformer结构对算力和存储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效比问题尤为突出。在基础要素上,仍面临算力分散、高质量中文语料体量不足、行业数据集稀缺等问题。在行业应用上,在生产、制造等场景的落地进展相对较慢,面临场景选择难、低时效性和低可信度等问题。安全治理上,大模型幻觉问题无法彻底消除,也面临黑盒模型不可解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框架安全漏洞等挑战。
当数据安全复杂性和传统网络安全治理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数字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对此,魏凯指出,当前网络安全行业存在的安全能力不足、运营效率低下、产品协同困难、安全专家缺乏等诸多问题,国内众多网络安全从业组织正积极探索大模型在基础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聚焦在网络和数据安全运营等应用场景,如安全运营智能问答、安全态势智能监测、智能安全运营中心建设、漏洞智能挖掘与验证、代码安全智能分析以及AI增强隐私计算等多个场景。
AI技术可以嵌入安全运营的全流程,实现安全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企业可以构建基于AI的安全知识库,整合各种安全漏洞信息、攻击手法和防御策略,利用AI技术进行知识管理和智能检索,为安全分析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信息。同时,AI还可以用于自动化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行为,发现系统中的漏洞和弱点,并提供有效的修复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在数字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准先行,具身智能前景广阔
继大模型后,具身智能成为今年科技界的新热点。本次成果发布会上,中国信通院正式发布了《具身智能标准体系1.0》和首批具身智能技术规范,这为具身智能的技术升级和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产业协同和高质量创新发展。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领域,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作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前沿方向,迎来技术加速成熟和商业化重要突破阶段”,魏凯表示。但目前国内外仍缺乏体系化的标准研究,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在技术路线、硬件标准和落地路径等问题上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同时也存在大小脑协同、机器人数据缺乏和数据异构以及产品量产等多方面瓶颈。
《具身智能标准体系1.0》给出了具身智能技术能力要求的路线图,明确了机器人迈向通用智能的升级方向。该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要素、关键技术、本体产品和应用场景四部分,旨在行业内对相关能力要求形成统一规范,促进在同一框架下进行具身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动具身智能在多行业多场景的应用落地。在标准体系发布的同时,还有《具身智能总体架构》和产品系列第一部分《家庭陪伴机器人》两本技术规范正式发布,既填补了具身智能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空白,也是对现有服务机器人标准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