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立军(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不断演变,新生人口不足、老年人口占比飙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等问题相继出现。相关预测表明,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可能超30%,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与比重将同步下降,这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产生冲击,养老金缺口扩大、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将愈发凸显。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将为此提供新路径。
以人工智能提升劳动力效能
人工智能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正重塑生产模式,大幅提升劳动力效能。很多工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与工业机器人,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组装大幅提高,产品次品率明显降低,且可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人工智能为农业生产注入活力。精准农业技术依托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设备采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数据,经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种植决策。农业机器人可完成自动化播种、施肥、除草等作业,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为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在提升劳动力效能方面的作用,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在人工智能生产设备上的投资,对购置先进智能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同时,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网络覆盖、大数据中心布局等,为企业智能化生产提供坚实保障。深化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针对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场景中的适配性与稳定性。
借人工智能优化养老服务
人工智能为优化养老领域的服务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如在日本等国,智能护理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可协助老年人完成起床、洗澡、穿衣等日常活动,在操作过程中依据老年人身体状况调整力度与角度,保障安全,还能陪伴聊天、游戏,缓解老人孤独感。
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借助智能可穿戴与家用医疗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老年人心率、血压、血糖、睡眠等生理数据,传输至云端分析。一旦指标显示异常,系统即刻向家人与医护人员预警。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佩戴智能手环,医护人员通过后台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并提供医疗建议,紧急情况可安排上门服务或协助送医。
智能家居设备在养老服务中扮演着安全守护者角色。智能门锁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技术,方便老人进出同时防范陌生人闯入;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老人居家活动,检测到摔倒等异常即刻报警;烟雾报警器监测室内烟雾浓度,遇火灾及时告警。部分智能家居还支持远程控制,家人可通过手机应用远程操控电器,为老人提供便捷生活服务。
未来,应加快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整合各类智能养老设备与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养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人工智能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与维护智能设备。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智能养老产业,开发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以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领域,为提升人口素质、推动教育变革创造新机遇。当前,个性化学习平台能够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与能力水平,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与路径。智能辅导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辅导与答疑,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助力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在职业培训领域,人工智能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在汽车维修、电工培训等实操性强的培训中,学生借助 VR 设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进行操作练习,系统实时反馈指导,帮助提升技能。人工智能还能依据学生学习进度与表现,自动调整培训内容与难度,实现个性化职业培训。
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应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普及与深化。学校应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与软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部门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将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应加强教师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企业与学校应加强合作,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综上,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挑战,但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破局之路。通过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在提升劳动力效能、优化养老服务、推动教育变革等方面的巨大潜能,逐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多重压力,迈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征程。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需协同发力,持续攻克技术瓶颈,优化就业、生育、教育、科技、产业等公共政策,强化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制,引导公众树立科学观念,确保人工智能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稳健前行。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