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AI大模型领域,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似乎预示着新的时代浪潮的来临。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AI大模型的技术红利正在逐渐消退。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玩家才能吃上AI大模型的红利?在MEET 2025智能未来大会中,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给出了他的答案:商业模式创新者将成为赢家。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
昆仑万维,作为一家在AI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其发展历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AI大模型发展的独特视角。从最初的互联网业务起步,到如今的全球领先AI企业,昆仑万维的业务板块已经涵盖了AI助手、AI游戏、AI短剧、AI音乐等多个领域,全球用户数量也超过了4.5亿。
在AI大模型的布局上,昆仑万维更是不遗余力。从硬件算力层到模型层,再到应用层,昆仑万维都进行了深入的布局。在模型层,昆仑万维不仅发布了国内开源的第一个13b中文预训练大模型,还在语言、多模态、3D、视频、音乐等多个领域推出了大模型产品。在应用层,昆仑万维的AI助手、AI游戏、AI短剧、AI音乐等业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面对AI大模型的技术红利逐渐消退的现实,昆仑万维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方汉认为,关键在于商业模式创新。
SOTA技术红利将消退
在AI大模型领域,SOTA(State of the Art)技术一直被视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SOTA技术的红利期也在逐渐缩短。这一点,在OpenAI推出Sora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Sora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但并未能对其他视频生成模型造成碾压性的冲击。这与ChatGPT发布时掀起的技术新浪潮和长期技术红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方汉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中美AI创业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与美国相比,中国在风险投资、B端应用方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中国AI企业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盈利需求。其次,Scaling Law的放缓也是导致技术红利消退的重要原因。随着模型规模的增大,算力需求也呈指数级增长。这使得AI企业在算法优化和迭代投入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面对这些挑战,昆仑万维选择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应对。方汉认为,与其单纯追求技术上的领先,不如通过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商业价值。这也是昆仑万维在AI大模型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技术是近年来AI领域的一大热点。通过AIGC技术,机器可以自动地生成各种形式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内容创作方式,还显著降低了创作成本。
对于弱势文化国家来说,AIGC技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AIGC技术,这些国家也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内容,从而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还能扩大全球创作者的规模,为电影、音乐、电视、短剧等内容的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时,AIGC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创作内容的门槛和成本。过去,创作一部电影或一首歌曲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现在,通过AIGC技术,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些创作。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内容创作中来,促进了内容的繁荣和发展。
产品形态创新击中用户
在AI大模型时代,产品形态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方汉认为,对于AI产品来说,关注产品的形态是“新”还是“好”是用户买单的关键。产品形式上的创新才是击中用户的根本点,而不是是否使用AI或AI的使用比例。
这一点在昆仑万维的业务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AI助手、AI游戏还是AI短剧、AI音乐,昆仑万维都注重产品形态的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不断地迭代和优化产品,昆仑万维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并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昆仑万维也深知从工具到平台的转变的重要性。在AI时代,单纯的工具提供者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昆仑万维通过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从工具提供者转变为平台型企业。这不仅提升了昆仑万维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AI大模型的技术红利正在逐渐消退,但商业模式创新者仍有机会成为赢家。昆仑万维的发展历程和行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形态创新以及从工具到平台的转变,昆仑万维成功地应对了技术红利消退带来的挑战,并在AI大模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对于其他AI企业来说,昆仑万维的成功经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我们才能在AI时代大潮中抓住自己的时代红利,成为真正的赢家。